07
葉旭耀之媒體新用
由電影到遊戲

相約葉旭耀(Ip Yuk Yiu,下稱阿旭 )在他位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下稱SCM)辦公室內進行訪問,只見門外貼滿七彩便條,全是學生的留言,內容不外乎是約導修課或簽文件之類,學生老是找不到他,只因他的特立獨行。他平日穿衣簡約,非黑即白,從不使用手提電話,社交平台並沒有他的蹤跡。他行事低調,與世界保持距離,其作品也貫徹始終,視覺風格冷靜節約,沒有多餘細節,訊息點到即止,神祕中帶哲學性。唯一與他形象不符的,也許是他上課時的口沫橫飛,或談及媒體藝術時的滔滔不絕,他大概把精力與熱情都傾注在教學與藝術的思考上,錘鍊出精闢的見解。

The Plastic Garden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一切始於電影

因為《教父》這套電影,阿旭於中學時期已下定決心唸電影。作為文藝青年,當年他課餘時間喜歡泡香港藝術中心林百欣電影院,浸淫於歐洲藝術電影或日本前衛電影中。大學如他所願,去美國讀電影時遇上恩師Ken Jacobs,由他為他打開了實驗電影之門:「他是一個仍然在世並且非常有名的藝術家,與Michael Snow和Stan Brakhage等60年代大師齊名。每堂課他都會播放實驗電影,如《Money》、《Meshes of the Afternoon》之類,我由一開始時摸不著頭腦,到第四、五堂課才慢慢開始接軌。他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挑戰──電影是什麼?(編者按:藝術行政專才鄺珮詩Teresa Kwong在她的生涯裡也遇上過同一個挑戰與命題)原來電影可以如此,他以非常激進的方式開啟了我對電影的另一些看法。作為一名藝術家,如果我現在還有一點點實驗或前衛的抱負,很大程度是受到他影響。」本科畢業後,他曾經掙扎要否唸副修過的哲學,最終決定留在彼邦,完成電影和實驗電影碩士課程,才回港發展。

回港後,他又再度前往香港藝術中心,於六樓盛智文媒體中心打發時間之際,認識了Connie Lam(林淑儀),並獲得首份工作,擔任了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前名為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下稱ifva)的經理,卻只做了短短三個月,便在SCM創校後,加入成為其中一份子。

學院創立之初,不少老師都是專研電影的,或如阿旭一樣,擁有實驗電影的背景,問及實驗電影是否媒體藝術的源頭,他分享看法:「我覺得有兩個不同發展,第一,電影始終是技術性較強的媒介,當時與媒體藝術教育相關的學院與電影或錄像藝術的關連,可能是建基於有這方面背景的老師,他們對科技比較有準備;第二,各種藝術創作中,不論是電影、攝影或表演藝術等門類,實驗性都很重要。」不過他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根源:「很多當代藝術都以影像為中心,理所當然地,我們會把電影與實驗放在一起……但我們亦可從其他角度切入,例如以電腦或聲音藝術去分析媒體藝術的發展歷史。」

BOOK OF A HUNDRED GHOSTS 百鬼书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電影能夠幫我去鞏固我對媒體藝術的創作和思考,這是我的根,而遊戲是一個很好的媒體。

在剛開始的數年教學生涯裡,阿旭的重心偏向傳統電影學科,如剪接技巧,後來發展成實驗性較重的課程,如Future Cinema(未來電影)和Expanded cinema(擴延電影)等,嘗試預視電影在科技的加持下無盡的可能,並使之與當代藝術結合,近年他則把重心轉向電腦遊戲:「我喜歡電影源於我喜歡普及文化,電影其實是很普及的,並不是高等藝術,我對傳統高等藝術有點不自在,例如一幅畫,我未必立即可領會到。」近代的發展中,電腦遊戲的畫面愈來愈擬真,既富電影感,同時亦平易近人,貫徹了他對影像的興趣以及藝術的看法──低門檻:「電影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無論是文學、音樂或當代藝術,二十世紀人類認知世界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通過電影這媒介,它的內容對我而言已是一個泉源,我可拿著這批文化資產做很多東西。雖然電腦遊戲並不是電影,但如何設計一個遊戲的介面或背後的思考,都會受到電影的影響。」

他剛畢業便成為了老師,早期作品主要以實驗電影為主,成為媒體藝術家的轉變,他坦言是與教學相長的:「我很早便成為了一位老師,亦同時進入了一個新領域,並沒有前輩會清楚告訴我該走怎樣的路,倒過來說,我要告訴學生什麼是好的。」教書生涯因而變成了他的學習過程,他在與同事、學生的互動中,領悟到何謂媒體藝術,並同時學習媒體藝術所需的技術,最終結合了他自身的興趣,包括觀察記錄、挪用與二次創作,以電腦遊戲Call of Duty為基礎,創作出《九龍百哀圖》、《The Plastic Garden》等一系列作品。

他把槍擊遊戲中的人物與武器隱去,以新的視點呈現了遊戲世界中的天空或背景,這種創作方式與他的個性有關:「雖然我很喜歡電影,但我不喜歡與一群劇組人員一起拍攝,我習慣一個人拍,這跟傳統電影的創作模式作有點格格不入。相反,當我在電腦世界裡,我可舒服自在地在空間裡瀏覽,認真地建構鏡頭。這作品記錄了電腦世界的實時空間,同時也關於二次創作,因為我並沒有製作任何新東西,我的工作只是記錄而已,而這記錄是一種挪用。」

以一個簡單行為去改變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或視點,對阿旭而言,就是藝術的作用。

他強調:「電影能夠幫我去鞏固我對媒體藝術的創作和思考,這是我的根,而遊戲是一個很好的媒體,它不一定要使用科技,我想表達的媒體藝術內涵,並不一定要使用高科技。」這點切合他對媒體藝術的看法,正如他上課時,總會跟學生闡釋他對媒體藝術的定義:「用新媒體,媒體新用,use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use of technology。」(編按:這同時是另一媒體藝術家曲淵澈Vvzela Kook在是次項目的訪問內提到受阿旭所教導的媒體藝術定義)

尤其媒體藝術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如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 擴張實境)、Hacking(駭客)與各種形成的互動等,媒體藝術呈現的方法亦包羅萬有,包括裝置、影像、聲音、舞台表現等,什麼都可以發生。「學生的作品不斷地挑戰我對媒體藝術的定義,我需要一個清晰的焦點讓我做自己的創作,否則會很迷茫。」阿旭深感電腦遊戲正好為他提供了一個錨:「雖然我有些作品不是電腦遊戲,但我對遊戲的興趣鞏固了我的切入點,由電影到現在我對媒體藝術的看法,遊戲變成很重要的轉化,它本身亦有很長的文化歷史,通過遊戲,可以幫助我與新媒體締造一個有趣的溝通。」這溝通展現了他對傳說、寓言、政治、語言、文學等看法,不過他從不會直接言說,他喜歡把這些訊息藏到他開創的遊戲裡去,或從現有的遊戲裡挖掘,再讓觀者慢慢發現。

HBG: HUMANS, BEASTS & GHOSTS 人.獸.鬼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Another Day of Depression in Kowloon 九龍百哀圖.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Another Day of Depression in Kowloon 九龍百哀圖.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The Plastic Garden.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The Plastic Garden.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BOOK OF A HUNDRED GHOSTS 百鬼书.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BOOK OF A HUNDRED GHOSTS 百鬼书.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HBG: HUMANS, BEASTS & GHOSTS 人.獸.鬼.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HBG: HUMANS, BEASTS & GHOSTS 人.獸.鬼.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HBG: HUMANS, BEASTS & GHOSTS 人.獸.鬼.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字幕
photo credit: Another Day of Depression in Kowloon 九龍百哀圖.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Another Day of Depression in Kowloon 九龍百哀圖.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The Plastic Garden.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The Plastic Garden.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BOOK OF A HUNDRED GHOSTS 百鬼书.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BOOK OF A HUNDRED GHOSTS 百鬼书.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HBG: HUMANS, BEASTS & GHOSTS 人.獸.鬼.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HBG: HUMANS, BEASTS & GHOSTS 人.獸.鬼.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photo credit: HBG: HUMANS, BEASTS & GHOSTS 人.獸.鬼. Photo: Courtesy of Ip Yuk Yiu.
葉旭耀

葉旭耀是實驗電影導演、媒體藝術家、藝術教師與獨立策展人。其電影、表演、媒體裝置與電腦遊戲作品曾在歐洲媒體藝術節、紐約電影節、柏林超媒體藝術節、錄像巴西、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東京互通中心及山形國際紀錄片節等多個重要國際藝術節及場地展出。

自1999年起便積極參與並提倡各類型電影、表演和媒體展覽的策展活動,並成立獨立策展單位art.ware推廣新媒體藝術發展。曾客席任教於美國愛默森學院、美國麻省藝術設計學院及香港理工大學。 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近年熱衷研究具電影,電腦遊戲及當代媒體藝術元素的混合多元創作,並於2019年獲頒授2018年度香港藝術發展奬的年度藝術家(媒體藝術)。

IP Yuk-Yiu

IP Yuk-Yiu is an experimental filmmaker, media artist, art educator and independent curator. His works, ranging from experimental films, live performances, media installations to video games, have been showcased extensively at major international venues and festivals, including European Media Art Festival, New York Film Festival (views from the avant-garde), the Image Festival, FILE Festival, VideoBrasil, Transmediale, NTT ICC and WRO media art Bienniale.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art.ware project, an independent curatorial initiative focusing on the promotion of new media art in Hong Kong. IP has over twenty years of curatorial experience in film, video and media art. Currently he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s recent works explore hybrid creative forms that are informed by cinema, video games and contemporary media art practices. In recognizing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he was awarded the Artist of the Year (media arts) by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in 2019.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 Connecting the Dots →